正义迟到37年后,西方终于站在中国一边,以议员窜台成麻烦制造者
发布日期:2025-10-12 15:14    点击次数:194

正义来得晚了——西方国家这回终于站到了巴勒斯坦一边,但以色列强烈反弹,内塔尼亚胡甚至向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放狠话:“等着瞧!”

事情经过很直白:在2025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期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先后宣布承认巴勒斯坦为国家,随后又有法国、卢森堡、马耳他等国在大会上做出类似表态。这一连串举动被外界看作是西方在加沙战争和持续冲突背景下,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推动“两国方案”的努力。 citeturn0search7turn0search14

面对这些国家的表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表达了愤怒和反对。他不仅在言辞上猛烈抨击承认国,还声称绝不接受巴勒斯坦建国的可能性,并对那些“转向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放出“等着瞧”的口风,暗示会有强硬反制。外界普遍将他的口吻解读为对西方国家的警告与威胁。 citeturn0news22turn0search9

展开剩余67%

不过,从实际能力来看,以色列并不太可能直接对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远洋国家动武。更现实的风险是:以色列可能把愤怒和报复转向巴勒斯坦人民,特别是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通过军事、安保或扩张行动,制造“既成事实”,以抵消这些国家的外交承认。也就是说,受害者更可能是普通巴勒斯坦民众,而不是那些宣布支持的西方国政府。 citeturn0news21

造成今天局面的深层原因,既有以色列政府的长期强硬政策,也有西方长期以来对以色列的偏袒。长期的政治容忍、军事支持和外交保护,使得以色列在一些决策上更倾向于“凭实力行事”,而不是妥协与对话。过去几十年里,西方对以色列的默认态度,被批评为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占领和定居点扩张的做法。 citeturn0news21turn0search43

还指出,如果在更早的时候(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或在1988年巴勒斯坦国宣布之初),西方就采取如今类似的立场,也许能通过长期的国际压力改变以色列的走向——但历史没有重来,迟到的承认虽然有重要象征意义,但短期内难以扭转既有的地面态势与权力结构。 citeturn0search41

另一方面,作者提到以色列国内的“实力至上”心态延伸到了对外政策和一些议员的行为上:例如有以色列议员访问台湾等敏感举动,被中国使馆批评为“破坏中以关系”的挑衅。文章用这些例子来说明,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常常以国家利益和强势姿态为先,对不支持它的国家和声音采取敌对或报复态度。 (注:此处为评论性解读,用以说明文中观点。)

最后,文章呼吁国际社会尽早遏制单方面的扩张与报复行为,否则这种模式可能会在中东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演化成更大的安全隐患。作者担心,若不通过有效的外交与国际机制来约束冲突方,短期的政治表态难以解决根本的矛盾,反而可能带来更多人道和安全危机。 citeturn0news21turn0search7

(以上为通俗化改写,保留原文立场并补充了时间节点与背景说明,以便读者更清晰理解事件脉络。)

发布于:天津市